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孙韵
在浙江部分地区,上世纪80年代还有陪嫁火缸。
它们看着像水缸,但其实里面烧炭,上面可以用砂锅或者瓦罐煨食物,比如鸡、咸肉之类。
年轻人估计都没见过吧?
今天(4月19日),潮新闻记者在杭州龙坞新开的“小柏菜”饭店里见到了,也请主理人讲了讲陪嫁火缸的往事。
店门口,十几口陪嫁火缸整齐排列。每个缸上,都覆盖着一个精心编织的竹编盖子,深色的盘花花纹错落有致。
“过去做一盘花要耗整整一天,谁家陪嫁的盘花多,就殷实又体面,能引来不少羡慕的目光。”主理人介绍。

陪嫁火缸。记者 孙韵 摄
那年月,农村没有煤气灶,一切都要靠柴火,这口火缸相当于家中最全能的“家用电器”,因此常常作为陪嫁。“当年煨鸡煨鸭煨肉的机会很少,只有坐月子,或者过年才有可能。这口火缸就相当于上世纪90年代的三大件。”
“一个大户人家可能有四五口火缸,奶奶陪嫁的,太奶奶陪嫁的,媳妇陪嫁的,都是来自各自娘家,是娘家味道的传承,也是娘家情感的延续。”
主理人收藏了临安山区人家18口火缸,也见证了18段家庭故事。“临安山上常年寒冷,火缸里的炭火几乎全年不熄,因此家家户户都有火缸。我就去那些还未被拆的老房子里,小心翼翼地将这些火缸搜集回来。”

火缸内的炭火。记者 孙韵 摄
小薇家的火缸便是其中之一。
小薇妈妈是当地最后几个还用火缸嫁妆的新娘,这份对火缸的特殊情感也延续到了女儿身上。
结婚时,小薇坚持找人做了一口火缸,把这份来自娘家的温暖与记忆,带到了自己的新家。
上世纪90年代后,火缸彻底退出了嫁妆之列。
随着山村人开始建新房,这些大家伙先后被请出卧房,最后大都被扔掉,但小薇舍不得。“感觉有妈妈的感情,房子盖了还是把火缸留着,竹筐也好好保存。”
火缸的精髓在于它的炭煨技术。
没有熊熊的火苗,只有通红的炭火,24小时持续散发温和的热量。“炭煨的温度比柴火低20%,小火慢煨,让能量缓缓渗透进食材,能有效保留食材原汁原味和有效成分,使鸡肉香而不柴,鸡汤清而不油,营养流失也少。”
用火缸煨鸡。记者 孙韵 摄
“煨,是烹饪里很高级的一种方法。”一位美食家说,炭火至阳,但不似猛火般张扬,只需加一点盐和姜,丢入整鸡整鸭,或是牛骨筒骨,三个小时后一锅原汁原味的鲜汤就出炉了。
“如今很多餐饮追求精致,而我们想追求的是锅气,烟火气,做原滋原味的新鲜食材。”主理人一边说,一边揭开锅盖。
这份用山里火缸煨出的鸡汤,除了清香,还别具温情。

陪嫁火缸。记者 孙韵 摄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