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跃辉(右一)正在进行车辆故障诊断技术教学。(受访者供图)
4月28日,中华全国总工会在京表彰全国劳模称号的劳动者。其中,来自重庆的深蓝汽车科技有限公司首席技能大师唐跃辉获此殊荣。
几个月前,他还处于零下30多度的漠河冰原,大半年前则是在地表温度高达60℃的吐鲁番戈壁。每年有200多天奔波在路上,唐跃辉就如同“候鸟”般,追逐着极端气候,开展一轮又一轮汽车试验,把“迁徙”中搜集到的宝贵数据带回实验室“巢穴”中进行孵化、验证与升华,转化为可靠技术。
在漠河吐鲁番追风逐日
“漠河那个地方,冬天零下30℃是常态,手机都冻关机,但车子要能开!”回忆起在极寒环境下的测试,唐跃辉搓了搓手,仿佛那刺骨的寒意犹在指尖。
穿着最厚的衣物,在没过膝盖的雪地里一待就是几小时,手冻得像“冰棍”,还得精准操作仪器,记录电池续航、充电速度。风雪中,他带领团队反复测试,每一个数据的获取都异常艰难,却也无比珍贵,这些都是优化车辆低温性能的“基石”。
季节流转,当酷暑来临,“候鸟”唐跃辉又会准时“迁徙”到新疆吐鲁番的“火焰山”下。“车子能扛住,空调要给力,电池不能‘中暑’。”烈日下,他亲自钻进被晒得滚烫的车内,监测空调和电池、电机运行状态,汗水湿透衣背,留下白花花的盐渍,成为他夏日“迁徙”的独特印记。
冬季续航锐减、夏季空调乏力、高原动力不足……这些用户的痛点,正是唐跃辉和团队攻克的难关。他奔波于各种“试炼场”,用一次次极限环境下的亲身验证和数据积累,为工程师们提供了最直接、最有效的改进依据。
破解电池低温性能衰减难题
由于电池低温性能衰减,“新能源车过不了山海关”的魔咒,曾长期困扰北方用户。唐跃辉决心向这个痛点宣战。
他和团队潜心钻研,最终开创性地研发出“微核高频脉冲加热技术”。“就像候鸟冬天会找避风向阳的地方,我们也给电池找到了快速‘暖身’的方法。”唐跃辉形象地比喻,“通过电驱和电池的‘共振’,让电池自己给自己加热。”
零下30℃,电池加热速度达每分钟4℃,低温动力提升50%,充电时间缩短15%。这一突破不仅极大程度上解决了电池低温性能衰减难题,让深蓝汽车成功“飞”越山海关。此项技术斩获了重庆市科技进步二等奖,为整个行业应对技术痛点提供了中国方案。
面对国内新能源汽车试验评价体系的空白,唐跃辉也主动“领航”。近两年时间,近百万公里的“迁徙”里程,2.5万小时的台架试验“筑巢”经验,最终凝结成一套行之有效的新能源整车试验评价体系,涵盖了动力、安全、可靠及“三高”等关键维度,为行业树立了标杆。
他的工作室成为人才“孵化巢”
“一只‘候鸟’飞得再高,也需要雁阵的力量。”作为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的领创人,唐跃辉就像亲鸟哺育雏鸟,对徒弟们倾囊相授。
如今,他的“雁阵”中,已飞出了全国技术能手、省部级技术能手、青年技能拔尖人才等一批批优秀的“小候鸟”,在各类技能竞赛中摘金夺银,成为新能源汽车领域的中坚力量。他的工作室,已是名副其实的人才“孵化巢”。
作为重庆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工匠学院的副院长,唐跃辉积极促成了与十余所院校的深度合作,创新的“四贯通·三交互·两共学”人才培养模式荣获市级教学成果奖。
他还将“候鸟”的足迹延伸到教育扶贫一线,连续两年亲赴云南,为当地技师学院援建新能源专业,培训师生,将先进的技术和理念播撒到更远的地方。
为助力深蓝汽车开拓欧洲市场,过去的一两年中,唐跃辉带队远征,穿越9国,完成3万公里实地测试,确保产品符合当地“水土”。最近,他又多次飞往泰国,为海外工厂解决技术难题。他还专门开设了“国际化技能培训班”,为“渝车出海”储备国际化人才力量。(新重庆-重庆日报记者 白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