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DeepSeek等人工智能先驱到先进的机器人技术,中国的科技热潮正推动新兴产业并驱动对新型人才的迫切需求。而中国高校在推动科技进步和产业转型中扮演着关键角色。在浙江大学,这种融合最为清晰。探访杭州DeepSeek和“六小龙”的发源地,你会发现浙大校友几乎指导着每一个开创性的企业和实验室。
“机器人天团”能力如何?癌症患者的福音即将到来?人类洗碗,机器人却弹起了钢琴?是什么让研发团队如此信心满满,有底气抢占全球机器人制高点?本期《近观中国》特邀英国观察员大牛走进浙大,看看这里的实验室都在进行哪些研究?继续深度探访杭州科创。

“
机器人测试 大牛吓坏了

大牛首先来到了浙大的石虎山机器人创新基地,这里汇聚了众多实验团队,云深处创始人朱秋国也有实验室在这里。


在这个实验室里,大牛见到了火爆全网的云深处四足机器人,还有正在进行测试的双足机器人。这款双足机器人约46公斤重,必须用绞车才能抬起来,浙江大学的研究生们正在努力对它进行升级,希望不久的未来,它可以自己在复杂环境中行走。

为了测试机器人的稳定性,大牛暂时化身“无敌破环王”。随着最后一记“佛山无影脚”,机器人倒下了,实验人员还没心疼,大牛吓坏了,这不能让咱赔偿吧?
实验人员给大牛吃颗定心丸,告诉他这种抗打击训练是家常便饭。两个小时后,机器人在实验人员的检修下恢复正常,大牛悬着的心也终于放下了~

沈尧杰(浙江大学工程师学院研究生):“做机器人最重要的是要有实物,这和电脑上做一些软件的仿真区别很大。有石虎山基地这样一个实验平台,对于学生来说,就可以去跟进世界上最先进的那些技术。”


隔壁实验室,做的是对肿瘤进行手术的医疗机器人的相关研究。大牛面前的这台机器,是一台碘125放射性同位素粒子植入手术机器人。碘125放射性同位素是一种典型的核药,用来治疗癌症。
周春琳(浙江大学控制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医生在用手动粒子枪做手术的时候,比如说这里有一块肿瘤,医生穿刺时,需要通过这个孔把穿刺针一根一根地戳进去,直接扎到肿瘤内部。每塞一颗粒子都需要徒手把针向外拔5毫米,如果我要植100多颗粒子,手就需要移动100多次,而且每次都要间隔5毫米。如果达不到这个间距,会影响疗效。”

周春琳:“另外,这些物质都是带辐射的。对于病人来说,它有半衰期。过一段时间,药物就对他无害了。但医生接触它的时候,是它最活跃的时候。那么对医生的伤害风险就比较高,用机器人就可以减少这种风险。”

研究人员向大牛展示了机器人埋同位素粒子的操作,这台要埋23颗粒子的手术,只需大约四分钟就能完成,人为操作几乎不可能有这样的速度。据介绍,这项技术或可将在今年被真正运用在手术中,对医生和患者来说都是一种福音。


熊蓉教授的实验室在进行的是柔性支气管镜机器人的研究,人工智能辅助在人体的支气管镜腔道中进行检测和活检。
熊蓉(浙江大学智能系统与控制研究所机器人实验室主任):“我们的气管很脆弱,你碰了它就会很不适,支气管腔道的检查对医生的操作水平要求很高。中国很多不发达地区缺少高水平的医生,我们要让普通大众也能够去享受这样优质的医疗。”


石虎山机器人创新基地在跨学科合作中蓬勃发展,这里处处预示着未来机器人将从各种维度融入我们的生活。来自不同领域的学生在这里测试他们的想法,一旦研发成功,立即能与产业对接。这映射了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重点,即加快布局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加大产教融合和科教融汇力度。
“
Deepseek创始人的
科研路从这里开始?
浙江大学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院十多年来一直处于计算机视觉和人工智能研究前沿,DeepSeek的创始人梁文锋曾在这里求学。大牛此次拜访的项志宇教授,就是梁文峰求学时的导师。项教授极少接受媒体采访,这是他近几年来首次受访。


大牛到访时,项教授正在实验室观测数据。这里模拟了月球的极端光照环境,对计算机视觉的研究有很大的挑战。通过摄像机以及激光等方式采集环境数据,然后对整个月面的环境进行三维建模,以此来指导月球车在月面上的行走。这处实验室进行的算法研究已经被运用到了登月玉兔号上,梁文峰也曾参与过相关算法的研究项目。

项志宇(浙江大学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院教授):“障碍物是多大就决定了我们相机感知模型的精度要有多高,指引机器人进行安全的行走。我们研究的算法已经用在玉兔号上的地球的地面遥操作系统,后面是在它的基础上进行进一步的迭代。”
项教授的团队还在进行无人车的测试研究。

无人驾驶汽车的安全性是大牛最关心,也是大众最关注的问题。
项志宇:“现在大部分车辆可能都以纯视觉为主,我们又融入了现在比较新的4D毫米波雷达。它对雨、雾、雪这样的极恶劣天气有比较好的抗干扰的性能。我们很多时候研究无人驾驶车,发现它其实能够解决99.5%的场景,但剩下那0.5%是非常困难的。虽然看起来可能只有0.5%,但是当有几十万辆车在跑的时候,可能每天都会发生事故。所以必须把小数点后面那百分之零点几的东西慢慢克服掉。”
目前,浙江大学的很多科研项目都与企业合作密切,项教授的团队也和车企有不少合作。

项志宇:“浙江的特点就是民营经济非常发达,民营的高科技企业也很多,它们的技术需求非常旺盛。”
大牛:“所以在做各种解决方案的时候,你们也会把成本考虑进去?”
项志宇:“这是必须的,我们做工程的时候不能只想着不计代价地去解决问题,必须要考虑它实现的成本,用尽量低的成本来实现相等或者类似的性能。”
大牛恍然大悟,梁文峰能以更低的成本研发出性能优越的Deepseek,看来是一脉相承啊!

DeepSeek和云深处都是由浙大校友创建的,但这并非偶然。在浙大机械工程学院,由邹俊教授领导的研究团队开发了一种机器人仿生面具。


邹俊(浙江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教授):“浙江大学非常鼓励每一个老师去创新创业,把实验室的成果运用到社会上去。我们也得到了浙江大学高端装备研究院的资助,我们也成立了公司。这段时间我们接触了很多资方的相关人员,他们对我们的研究表现出比较浓厚的兴趣。杭州已经有了做机器人身体的宇树,DeepSeek做大脑的,如果我们把脸做出来,这不就构成了一个相对完整人了吗。”

邹教授的实验室正在为杭州中国伞博物馆做三个以许仙、白娘子和小青为形象的机器人面具。大牛想看看白娘子,却被告知:“她在烤箱里。”白娘子为啥到了烤箱里?答案节目中寻找吧~
“
抢占全球机器人制高点
这底气从哪里来?


浙江大学校友企业总部经济园坐落于科创大走廊,见证了浙大校友如何推动杭州科技浪潮 。一期工程是上市公司和科技独角兽企业之家,其中超半数的企业是源自浙江大学校友的智慧结晶。

大牛来到了这里的海创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他们正在创建一支“机器人乐队”。
一进门,大牛就听到了熟悉的《梁祝》,一个机器人在弹扬琴,一个机器人在弹钢琴。大牛一时技痒,和机器人玩起了联弹。


大牛:“我本来以为机器人是用来洗碗或者做所有我们不想做的事情,但现在它们正在弹钢琴、写诗,所以洗碗的还是我们。”
宋伟(杭州海创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副主任):“我希望机器人能替代人类去搬砖,干体力活。但其实洗盘子要比写诗难得多,机器人要做到洗盘子,大脑还是要够聪明。要能够识别盘子,还要控制好力道。我们为什么让它弹琴,因为音乐演奏是有节奏的,有了这些量化的东西,我们就能评价这个手到底行不行,手的频率要多高,自由度要多少,一些核心关节的算法才可以把它做好。我们的最终目标不是为了让它弹琴,而是希望它能帮我们叠衣服、洗盘子。”

浙江大学和余杭区政府共建的海创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展现了高校和地方合作的蓬勃生命力这一模式已成为推动中国科技革新的重要引擎。
大牛:“我看到一个报道说咱们海创准备抢占全球人形机器人的制高点。但这个赛道竞争很激烈,像特斯拉的Optimus和Figure都有研发人形机器人,你们的底气从何而来?”
宋伟:“我们创新中心背后依靠的是浙江大学跟杭州市余杭区。浙大的学科是非常全的,‘杭州六小龙’有一半都是我们浙大学生创业的,它的人才积累和技术积累非常雄厚。另外,杭州机器人的产业链比较齐全,包括特斯拉的机器人,很大一部分硬件生产在中国。同时,我们的算法人才也比较齐全,中国的人形机器人运控这块发展得非常快。浙大的校友有个习惯就是投校友,余杭区政府每年给我们这个团队资金支持,连续给五年。同时我们团队也在跟一些社会资本成立机器人主题的基金,像人才办、科技、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财政相关部门也经常来帮我们解决问题。有了这个米,有了人,我们才能把这锅饭给做好。”

大牛还看到了哪些创新科研成果?更多精彩内容,敬请观看本期《近观中国》节目~

制片人:张小玲
编导:李杰
编辑:于二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