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族特色村寨成为众多游客奔赴的“诗和远方”,潜藏着民族元素的歌曲《上春山》《登高》相继上央视春晚,“穿”越千年的苗绣闪耀米兰时装周……在“变”与“不变”中,贵州民族文化屡屡“出圈”。
“不变”,是对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民族传统手工艺传习所、民族传统手工艺基地,数百家传承平台成功搭建;锦绣计划等多项人才培养项目,推动文化传承人涌现;非遗纷纷进校园,民族文化润童心……一项项措施,为保护与传承民族文化写下生动注脚。
“变”,是推动民族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侗族大歌配乐《哪吒2》,给观众带来别致的天籁之音;“村超”“村BA”加入民族舞等元素,成为展示民族团结的“一扇窗”。在关键变量上发力,文化传承找到更多“打开方式”。
匠心传承,主动求新,让民族文化的特色越擦越亮,光彩愈发动人。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评论员 陈久菊
编辑 李海钦
二审 伍少安
三审 蒋叶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