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8日,在海拔4500米的西藏那曲市安多县强玛镇四村,牧民扎西次仁正通过手机App查看自家牦牛的实时定位与健康数据。“过去牦牛抵押贷款要跑几十公里山路,现在用这个‘智慧畜牧’平台,贷款三天就到账了。”他指着手机屏幕上跳动的绿色光点向科技日报记者介绍。这背后,是那曲市金融系统以科技为翼,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打造的“金融+科技”服务生态。

科技金融赋能牦牛产业创新链,激活新质生产力。科技日报记者 杨宇航 摄
从“牦牛贷”到“虫草链”的创新实践
那曲市地处藏北高原,牦牛养殖与虫草采集是当地农牧民主要收入来源。针对传统抵押物不足的痛点,中国人民银行那曲市分行联合金融机构打造“一链一策”金融产品矩阵。
在那曲市色尼区嘎尔德生态养殖合作社,2000头佩戴智能项圈的牦牛正通过区块链技术实现“数字孪生”。合作社负责人次仁罗布介绍,每头牦牛的生长数据、保险信息、交易记录都被实时上链,形成可信资产凭证。“牦牛活体抵押贷款产品上线后,我们合作社获得400万元授信,带动32户牧民组建养殖联合体。”他说。
每年5到6月的虫草采挖季,尼玛县牧民央金卓玛都会受到农行客户经理的远程指导,“虫草贷”申请已接入政务数据平台,通过卫星遥感监测采挖区域,结合气象数据预判虫草产量,实现“线上秒批”。截至今年3月末,那曲市“涉农”贷款余额已达到87.82亿元,比年初增长了7.43%。
从“绿色通道”到“云端会诊”的生态构建
近年来,那曲市通过“科技+服务”双轮驱动,破解金融服务的“最后一公里”难题。在安多县帕那镇,建行“裕农通”服务点的智能终端机前,牧民们正办理贷款续贷和农产品溯源查询。
“我们开发了藏汉双语操作界面,集成牦牛肉溯源码生成、虫草价格指数查询等功能。”建行西藏分行乡村振兴部负责人介绍,目前该市已布设237个智能服务点,覆盖85%的行政村。在那曲市金融服务中心的大数据屏幕上,实时跳动着71家新型经营主体的融资需求画像。通过整合税务、农牧、气象等12类数据,平台自动生成企业信用评分。
“今年我们通过线上对接会获得300万元授信,建成了自动化挤奶车间。”嘉黎县牦牛乳制品加工企业负责人多吉次仁说。今年以来,该市已开展两期政银企融资对接会,参会企业达到71家,其中授信企业15家,授信金额达1079万元,首贷户数1户,首贷金额15万元。
从牦牛项圈的物联网芯片到“虫草贷”的卫星遥感,从移动终端的藏汉双语界面到云端的政银企数据中台,那曲市正以科技为笔,书写金融赋能乡村振兴的新篇章。
(来源:科技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