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派新闻特约评论员 伍里川
4月22日,有媒体报道,多个知名电商平台将全面取消“仅退款”,消费者收到货后的退款不退货申请,将由商家自主处理。这表明,“仅退款”作为一项电商售后机制已经正式退出历史舞台。
上个月,有知名电商平台表示,将从3月下旬开始,全面取消“仅退款”,今后,平台将取消平台对“收货后有品质问题仅退款”的主动介入处理。由平台买家信用体系进行判定,符合要求的由平台出资补贴给买家,商家无需承担相关费用,商品也无需退回。其他的退款申请则交由商家自主处理。这一措施,和多家平台的规定颇有相似之处,意味着电商平台方面“集体”感受到的痛点也将以普适性的方式消解。

“仅退款”指的是,消费者在收到货不对板或者货品存在质量问题的商品后,可以向平台申请不退货仅退款。早在2021年,为了解决生鲜等商品退货成本过高问题,有平台率先推出“仅退款”政策。有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自然就有了更多后来者,此后,“仅退款”蔚然成风,成为各大电商平台的标配性的售后制度。
平台推出该功能的初衷是,更好保护消费者权益,为平台争取更多用户。现实中,这一制度的好处显而易见。遭遇商品和服务问题时,特别时遇到“下单容易退货难”的窝心事时,消费者可以即时“一键”维权,成本低、速度快、程序简易,不仅很容易地挽回了损失,还产生了情绪价值。随着风险保障机制的完善,在“维权难”困境遽然改变之后,消费者购物的信心和积极性得以提升。应该看到,“仅退款”带有惩罚性,这有助于提醒和引导商家提供更优质的商品和服务,以真货赢赞许,以真心换真心。站在平台的立场看,“仅退款”降低了交易成本,优化了网购体验,大大增加了交易量。这显然有助于平台在激烈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事实上,由于看似简单粗暴的“仅退款”十分好用,各大平台也就乐此不疲。
然而,“仅退款”也是一把双刃剑。在实行这一制度的过程中,“不付钱但东西留下”的制度设计,令很多别有用心之人看到了“商机”,他们抓住“仅退款”的漏洞大薅羊毛。据报道,有电商平台商家发视频称,湖北武汉一女子购买其店内的4个产品,拍一个订单却要求分开发4个快递。送达后,该女子拒收了1件,取走了另外3件,却成功申请了全额仅退款,总金额为1800余元。
更大的问题是,有偿教人恶意退款的灰色产业链也暗中滋生,为网购市场平添一缕乌云。
网购市场的兴起,离不开平台、商家、消费者的共赢。“仅退款”作为一把“利器”十分好用,但对应的是一个熟视无睹的问题:商家快速申诉、处理机制遭到忽视。或者说,由于过度追求“仅退款”的爽感,平台机制建设有失衡之处,直接导致商家在相关问题上缺乏话语权和制约“羊毛党”的办法。结果,多数遭到恶意“仅退款”的商家只能自认倒霉。这种状况让商家很受伤,注定不可持续。
如今网购市场卷得不行,平台为了保护自身利益,也有“取悦”消费者的意识。但应该看到,毕竟,多数消费者要的不是“占便宜”,而是希望在公平、规范的市场环境中体验购物之便捷、安全、放心。“仅退款”制度的单兵突进,带来的乱象让良心商家无所适从,消耗了耐心经营的决心。换言之,缠绕在“仅退款”之上的内在问题,助长了平台的内卷式竞争,最终损害的不仅是商家的利益,也是消费者的利益。
防止“内卷式”恶性竞争,成为共识,综合整治“内卷式”恶性竞争,是大势所趋。今年两会期间,有关部门明确表示,将对平台滥用仅退款规则,造成商户货款两空的突出问题进行治理。在此风向下,各大平台迅速对“仅退款”叫停,丝毫不让人感到意外。
值得一提的是,全面取消“仅退款”只是一种纠偏。此后,平台方面更该思谋,如何通过制度和机制完善,在平衡和保护好各方利益的前提下,促进电商行业健康发展。无疑,一花独放不是春,让平台、商户和消费者都能在良好的电商行业生态中获益,才是核心的命题。
【来源:九派新闻】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jpbl@jp.jiupaine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