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来谁作韶华主,总领群芳是牡丹。
四月的齐鲁大地春和景明、百花争艳,但要论最吸引人眼球的,当属菏泽的牡丹。再过3天,也就是4月8日,2025世界牡丹大会、第34届菏泽国际牡丹文化旅游节就要开幕了,万亩牡丹已开始吐露新蕊,曹州城将再一次浸润在姚黄魏紫的芬芳里。
人间四月天,正是赏牡丹的好时节。

一
最近这半年,菏泽牡丹成了社交平台上的熟客,先是在电视剧《国色芳华》中圈粉无数,热搜榜一上再上;后是在年宵花市场上出尽风头,春节期间菏泽催花牡丹成为“顶流”,卖出60万盆,简言之“名利双收”。
说起菏泽牡丹,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了。栽培始于隋,历经唐宋兴盛、明清鼎盛。但到了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传统牡丹品种仅剩下166个,菏泽保存下来的118个传统牡丹品种占了全国总数的70%以上。1949年至1978年,菏泽在这118个传统牡丹品种的基础上繁育出近300个牡丹新品种,花更大、色更艳,比如冠世墨玉、乌金耀辉、香玉等,这些品种享誉国内外。经过年复一年的培育,如今在菏泽这片黄河冲积平原上,已扎根繁衍出九大色系、十大花型、1308个品种的牡丹,菏泽“中国牡丹之都”的形象也已深入人心。
“春来无事,只为花忙”在菏泽得到了最佳注解:漫步曹州牡丹园,能看到世界上种植面积最大、品种最多的牡丹花海、芍药花田;百花园内,百年以上的高龄牡丹走过沧桑岁月,演绎生命的长青;城郊的各个大田牡丹园接天连地、一望无际,带来一场尽显“野性”之美的视觉盛宴。

如今在菏泽,可以用牡丹串联起一天的行程安排——
早晨,在百花园、古今园、曹州牡丹园观赏九大色系、十大花型铺成的锦绣山河。中午,饭桌伴着牡丹香,菏泽以牡丹入馔激发千滋百味,让“牡丹文化宴”成为舌尖上的国色天香。下午,穿上曹县汉服再搭配上“10元牡丹簪花”,尽显温婉大气之美;漫步文化市集,呷一口芬芳馥郁的牡丹花茶、品一口“四月限定”的牡丹酥,get电视剧《国色芳华》同款下午茶,东方风雅尽数彰显。晚上,从“昼赏国色”到“夜赏天香”,观赏有故事、有IP、有角色的《曹州吟2》水上实景剧演出,透过光影科技再现人文史诗,探寻菏泽祖源文化和“一都四乡”的文化脉络。

图源|文旅菏泽
二
说到赏花,不得不提如今菏泽牡丹在不同季节的“想开就开”。按正常生长规律,菏泽牡丹的盛花期通常在4月初至5月1日之间。以前,其他季节来菏泽的游客总会遗憾“所来非时”,无法一赏牡丹的国色天香。在一代代的牡丹花农和专家们的艰辛努力下,如今菏泽通过技术创新,采用冷库休眠、大棚催熟技术,结合大数据分析花期,实现了牡丹四季供应,让牡丹“按需绽放”。
前段时间的热播电视剧《国色芳华》中的牡丹、芍药,就是使用了2500余株“花随人意应时开”的菏泽牡丹、芍药。受其影响,今年春节期间,菏泽牡丹在社交平台上爆火,带动催花牡丹销售量比往年同期增长了三分之一,突破了60万盆,剧中“琼台玉露”原型“绿幕隐玉”更是一花难求。花农们通过电商直播等销售方式,不断提高市场销售份额,由北京、上海、广州等重点城市,扩展到北至漠河、南至昆明等区域,真正实现了畅销全国各地。目前,仅菏泽市牡丹区就有1.2万余家线上牡丹经营商户,今年超过七成的催花牡丹通过线上销售。
菏泽牡丹的价值不仅仅体现在“花开”上,更体现于“花落”后的全方位开发方面,它已从“一时盛景”变为“四季繁华”,从“单一种植”升级为“全链发展”。
根入药、籽榨油、蕊制茶、瓣提露……牡丹浑身都是宝,目前菏泽已开发出11大类260余种产品。牡丹籽油、牡丹花蕊茶、牡丹糕等装箱上市,走上百姓餐桌;牡丹根皮经古法炮制,成了中药铺里的“曹丹”;牡丹化妆品、保健品层出不穷,将“健康经济”做大做强。菏泽120余家牡丹深加工企业已形成集群效应,2024年菏泽牡丹产业总产值达130亿元,带动就业近50万人,产品远销美国、法国、德国、日本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

此外,文化重塑也为牡丹产业注入新的活力。每年牡丹节会吸引游客数百万人次,去年牡丹节会期间单日最高游客达28.5万人次;农忙扛锄头、农闲拿画笔,巨野农民画师通过工笔牡丹画,2024年创造产值45亿元,多幅作品在重大场合和国际城市亮相,菏泽牡丹文化走向了国际舞台。
对于菏泽来说,如今的牡丹已不仅仅是一朵花,更是一张城市名片、一个文化符号、一条富民产业链。我们有理由相信,菏泽和菏泽牡丹,未来还会继续展翅腾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