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西安培华学院:他,可是杨子涵!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14 20:14:00    

阳光讯(记者 刘杰) 宣纸铺展,挥毫泼墨

一撇一捺间流淌着千年文脉

青灯黄卷,诗书漫卷

一字一句中沉淀着赤子初心

有这样一位执笔追光的青年

他以墨为舟,穿越篆隶楷行的历史长河

以诗为翼,翱翔于盛唐气象的云霄

他是人文与国际教育学院2021级学生杨子涵

一位将文化基因刻进骨血的“00后”守艺人

砚边春秋:笔墨深处的少年意气

生于中国书法之乡咸阳三原

杨子涵自幼浸染在墨香氤氲的家学氛围中

当同龄人追逐电子屏幕的光影时

他的童年是《多宝塔碑》里铁画银钩的顿挫

是《峄山刻石》中圆劲古雅的婉转

“书道如茶,需用岁月慢焙”

虽自谦未曾接受过系统训练

但日复一日的静心陶冶

早已让笔下文字有了穿越时空的对话感

篆隶楷行草

在杨子涵眼中各具魅力

他对每一种字体均有涉猎

而楷书,尤其是颜真卿的楷书

以其宽博厚重、庄严大气的风格

成为他的最爱

他认为 “书如其人”“楷不藏奸”

书法与道德紧密相连

楷书更能体现一个人的品性与修养

长安书画艺术研究院副院长

传媒与设计学院教师陈鹏涛评价道

“子涵的书作用笔厚重中含灵秀

结字稳健中寓险绝

作品的章法里存巧思

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又有个人的研习体悟和才情的展露

‘书为心画,字如其人’

这两句话来形容他可能最为贴切了”

“墨需浸润四方”

他初入培华就加入茂林书画协会

面向全校热爱书法的同仁

开展社团软笔书法教学工作

从文化溯源切入

解析儒释道思想与文房文化对书法的影响

梳理篆隶楷行草演变脉络

分述五体特质

如篆书古朴、隶书舒展、楷书严谨

行书流畅、草书奔放

助力书法爱好者实现

从文化认知到艺术表现的融会贯通

一位协会学员回忆道

“记得我第一次写篆书时总觉得线条疲软

他便在水写布上为我反复演示

说‘篆书如蚕吐丝,要稳得住气

更要看得见千年文明的筋骨’

让我感受到书法中那份传承历史的厚重”

墨痕破壁:让艺术跨界生长

走进人文与国际教育学院

走廊间“与古为新”的题字常令人驻足

这正是杨子涵的笔墨作品

从为“三秦楷模”张新科教授赠送作品

到为同道好友书写斋号

从设计文化公司的书法艺术墙

到组织“请党放心,强国有我”主题

百人书法比赛活动

三百余幅作品蓄势待发

让他的墨迹正突破宣纸边界

在更广阔的天地间生长

杨子涵的部分获奖作品

第十六届全国美育教学成果展评获一等奖

四校书画联展获银奖......

丹青荟萃 ,妙笔生花

每一份作品或笔走龙蛇、飘逸生风

或细腻温婉、规矩谨然

一笔一划,尽显杨子涵对书法艺术的独到见解

字里行间,可窥他传统与创新并存的文人风骨

这些奖项不是终点

而是墨香长卷里的朱砂批注

他坦言最让他珍视的

是春节为家乡老人手写春联时

王奶奶那句“娃娃的字比印刷的更有温度”

书、画、印

作为传统艺术领域中的三颗明珠

各自散发着独特魅力

杨子涵在醉心书法艺术之余

对绘画与刻印同样满怀热忱

在他笔下,人物仿若能从纸面跃出

举手投足间满是灵动神韵

一草一木、一景一物皆栩栩如生

对他而言,刀锋与笔尖皆是时光的雕刻刀

他告诉小薇

“每方古印都刻过三遍——

第一遍求形,第二遍取神

第三遍要让它长出属于这个时代的纹路”

卷中寻道:在时光褶皱里对话先贤

“读杜诗如见盛唐月光

诵楚辞若饮汨罗江水”

书法带领杨子涵走进

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大门

让他亲身感受着那股穿越时代的气息

他热爱阅读经典著作和大家之作

尤其钟情于秦汉叙事散文和唐代诗歌

其中,唐代诗人杜甫

是他最为仰慕的文学大家

“于我而言,杜诗并非简单的文字堆砌

而是一把寒光凛凛、锐利无比的正义之剑”

《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是他最喜欢的杜诗

其蕴含的深刻思想、真挚情感

以及对社会现实入木三分的批判

令杨子涵深深着迷

他坦言:“如今每每遇到困境

总爱默写‘非无江海志,潇洒送日月’

笔锋里便生出直面现实的勇气”

杨子涵自知一己之力有限

需要向外求学生长

他积极参加线上线下文学讲座

从不同学者的视角中汲取知识养分

“当学者将历史文化

与西安这座古老城市的点滴相融时

我似乎都能在西安的一砖一瓦中

寻找到古代文学作品中的影子”

鲜活立体的历史感知

仿佛让他在平行世界与古人

实现了一场场跨越千年的对话

知行合一:在传承中点亮文明薪火

杨子涵不仅书法技艺超人

学习也是出类拔萃

成绩排名在班级中连年位列第一

连续获得学校奖学金

大学四年间,35门课程成绩在90分以上

11门课程高达95分以上

同班同学刘海洋评价道

“杨子涵是我们班的尖子生

在课程难度较大的古代汉语科目中

依然连续两学期取得99分的好成绩

我们有任何学习上的困难会找他帮助

他都能一一耐心解答”

在校期间

杨子涵积极投身课题研究项目

如“中国传统母教文化的现代转化与传承”

“中国古代文学版图形态与演变展示装置”等

他始终秉持着精益求精的态度

走进乡野、走进群众、走进历史

不断打磨研究细节

持续拓宽自身的文化认知与思维边界

推动一个个项目高质量完成

杨子涵凭借在学业、社团

以及各项活动中的卓越表现

收获了赛事及荣誉称号证书共20余项

“三好学生”“先进个人”

“优秀共青团员”“优秀学生干部”......

这一系列沉甸甸的荣誉

无疑是对他综合实力的高度认可

也生动诠释了他在培华育人理念之下

的全面发展与卓越成就

“子涵若璞玉浑金,外显温润而内蕴光华。他不仅书法精湛,而且文学功底深厚,对中国传统文化有发自内心的热爱,尤其是古代文学,悟性极好,是难得的可造之材。遇事机变而不泥古,既有传统文人的儒雅气质,又有现代学子的开阔思维,诚所谓‘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者也。”

——中文系主任 张萍教授

在这个培华青年身上

看见古老的诗书礼乐正以年轻的姿态生长

这或许就是教育最美的模样——

每个灵魂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星空

西安培华学院将继续

秉持全面发展的卓越育人理念

凭借丰富多元的学术资源

精彩纷呈的实践平台

以及浓厚的文化氛围

让学子都能在这片教育的沃土上

成长为最好的自己

书写属于自己的辉煌篇章

相关文章

  • 30余家国内主流媒体打卡“品质滨州”!他们把镜头对准了… 4月8日至11日,来自北京、天津、广东、江苏、浙江、河北、河南、安徽、湖北、辽宁、福建、陕西、内蒙古、山东等地的30余家主流媒体、40余位总编和记者们相聚滨州,走进孙子故里,一同用镜头记录滨州品质发展之美。看,他们的镜头定格了滨州发展的这些“答卷”。看滨州文脉绵长,自信包容。黄河文化、孙子文化、齐文
  • 绘画《紫悦》|烟台中小学生“才艺秀”作品选登 支农里小学一年级一班朱欣怡给你一个舞台,秀出最棒的自己!烟台市融媒体中心大小新闻教育频道“厉害了!我的娃”烟台中小学生“才艺秀”专题,欢迎你来投稿。内容不限,唱歌、跳舞、表演、绘画、书法及乐器演奏等都可以。作品必须保证原创,不需做任何后期处理,尤其不能从网上随意下载图片、背景音乐、特效等剪辑其中。投
  • 河口区义和镇:文明实践春风化雨 时代新风浸润人心 仲春时节,漫步在义和镇街头巷尾,干净整洁的道路两旁,绿植错落有致,农家小院整齐排列……步步皆景,处处是画,邻里关系融洽,家风民风淳朴,孝老爱亲蔚然成风。近年来,义和镇坚持以群众需求为导向,不断整合资源、开拓路径、创新形式,常态化、项目化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切实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为乡村振
  • 西安培华学院:他,可是杨子涵! 阳光讯(记者 刘杰) 宣纸铺展,挥毫泼墨一撇一捺间流淌着千年文脉青灯黄卷,诗书漫卷一字一句中沉淀着赤子初心有这样一位执笔追光的青年他以墨为舟,穿越篆隶楷行的历史长河以诗为翼,翱翔于盛唐气象的云霄他是人文与国际教育学院2021级学生杨子涵一位将文化基因刻进骨血的“00后”守艺人砚边春秋:笔墨深处的少年
  • 武夷之春踏歌行 千载文脉启新程 大美武夷,世遗胜境。山水为卷,镌刻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密码;文脉传薪,挥就“双世遗”活化利用的东方美学;创新运笔,绘就智慧文旅赋能全域发展的时代长卷。武夷山,这座“双世遗”之城正奋力书写文旅新章——坚持守正创新、提质增效、融合发展,以环武夷山国家公园保护发展带建设为抓手,持续推进人气聚合、产业融
  • 渝见延边·“飞”尝不可 重庆—延边航空旅游推介活动举行 延边文旅微信公众号为深化延边州与重庆市的文化旅游合作,巩固并拓展延吉至重庆航旅市场,实现两地旅游资源共享与客源互送,4月11日,延边州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携手延吉机场分公司与延边州旅游企业等赴重庆举办以“渝见延边·‘飞’尝不可”为主题的重庆—延边航空旅游推介活动。在推介会上,延边州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
  • “世界工厂”长出文学繁花:中国作家第一村文旅融合新图景 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郑康喜 东莞报道来到位于观音山脚下的樟木头镇,宛如步入一幅生动的生态画卷之中。这里森林覆盖率达到76.13%,石马河与官仓河蜿蜒穿城,青瓦白墙的客家文化建筑错落有致,绘就了一幅自然与人文和谐共生的美丽图景。这里是客家人的故乡,也是许多作家在东莞的家。2010年,“中国作家第一村”在
  • 贵州安顺天龙屯堡:屯堡文化引游人 “大明遗风”焕新韵 位于贵州省安顺市平坝区的天龙屯堡,源于明朝初年实施的“调北征南”军事行动以及随后的“调北填南”政策。随着历史变迁,军民在此繁衍生息,自成一脉的屯堡文化也因此逐渐成形。近年来,当地依托屯堡文化,通过数字赋能、非遗融合、环境整治等多项举措,让六百年“大明遗风”焕发时代新韵。春日里,许多游客走进天龙屯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