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讯(记者 刘杰) 宣纸铺展,挥毫泼墨
一撇一捺间流淌着千年文脉
青灯黄卷,诗书漫卷
一字一句中沉淀着赤子初心
有这样一位执笔追光的青年
他以墨为舟,穿越篆隶楷行的历史长河
以诗为翼,翱翔于盛唐气象的云霄
他是人文与国际教育学院2021级学生杨子涵
一位将文化基因刻进骨血的“00后”守艺人

砚边春秋:笔墨深处的少年意气
生于中国书法之乡咸阳三原
杨子涵自幼浸染在墨香氤氲的家学氛围中
当同龄人追逐电子屏幕的光影时
他的童年是《多宝塔碑》里铁画银钩的顿挫
是《峄山刻石》中圆劲古雅的婉转
“书道如茶,需用岁月慢焙”
虽自谦未曾接受过系统训练
但日复一日的静心陶冶
早已让笔下文字有了穿越时空的对话感


篆隶楷行草
在杨子涵眼中各具魅力
他对每一种字体均有涉猎
而楷书,尤其是颜真卿的楷书
以其宽博厚重、庄严大气的风格
成为他的最爱
他认为 “书如其人”“楷不藏奸”
书法与道德紧密相连
楷书更能体现一个人的品性与修养
长安书画艺术研究院副院长
传媒与设计学院教师陈鹏涛评价道
“子涵的书作用笔厚重中含灵秀
结字稳健中寓险绝
作品的章法里存巧思
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又有个人的研习体悟和才情的展露
‘书为心画,字如其人’
这两句话来形容他可能最为贴切了”

“墨需浸润四方”
他初入培华就加入茂林书画协会
面向全校热爱书法的同仁
开展社团软笔书法教学工作
从文化溯源切入
解析儒释道思想与文房文化对书法的影响
梳理篆隶楷行草演变脉络
分述五体特质
如篆书古朴、隶书舒展、楷书严谨
行书流畅、草书奔放
助力书法爱好者实现
从文化认知到艺术表现的融会贯通
一位协会学员回忆道
“记得我第一次写篆书时总觉得线条疲软
他便在水写布上为我反复演示
说‘篆书如蚕吐丝,要稳得住气
更要看得见千年文明的筋骨’
让我感受到书法中那份传承历史的厚重”
墨痕破壁:让艺术跨界生长


走进人文与国际教育学院
走廊间“与古为新”的题字常令人驻足
这正是杨子涵的笔墨作品
从为“三秦楷模”张新科教授赠送作品
到为同道好友书写斋号
从设计文化公司的书法艺术墙
到组织“请党放心,强国有我”主题
百人书法比赛活动
三百余幅作品蓄势待发
让他的墨迹正突破宣纸边界
在更广阔的天地间生长

杨子涵的部分获奖作品
第十六届全国美育教学成果展评获一等奖
四校书画联展获银奖......
丹青荟萃 ,妙笔生花
每一份作品或笔走龙蛇、飘逸生风
或细腻温婉、规矩谨然
一笔一划,尽显杨子涵对书法艺术的独到见解
字里行间,可窥他传统与创新并存的文人风骨



这些奖项不是终点
而是墨香长卷里的朱砂批注
他坦言最让他珍视的
是春节为家乡老人手写春联时
王奶奶那句“娃娃的字比印刷的更有温度”

书、画、印
作为传统艺术领域中的三颗明珠
各自散发着独特魅力
杨子涵在醉心书法艺术之余
对绘画与刻印同样满怀热忱
在他笔下,人物仿若能从纸面跃出
举手投足间满是灵动神韵
一草一木、一景一物皆栩栩如生

对他而言,刀锋与笔尖皆是时光的雕刻刀
他告诉小薇
“每方古印都刻过三遍——
第一遍求形,第二遍取神
第三遍要让它长出属于这个时代的纹路”
卷中寻道:在时光褶皱里对话先贤
“读杜诗如见盛唐月光
诵楚辞若饮汨罗江水”
书法带领杨子涵走进
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大门
让他亲身感受着那股穿越时代的气息
他热爱阅读经典著作和大家之作
尤其钟情于秦汉叙事散文和唐代诗歌

其中,唐代诗人杜甫
是他最为仰慕的文学大家
“于我而言,杜诗并非简单的文字堆砌
而是一把寒光凛凛、锐利无比的正义之剑”
《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是他最喜欢的杜诗
其蕴含的深刻思想、真挚情感
以及对社会现实入木三分的批判
令杨子涵深深着迷
他坦言:“如今每每遇到困境
总爱默写‘非无江海志,潇洒送日月’
笔锋里便生出直面现实的勇气”


杨子涵自知一己之力有限
需要向外求学生长
他积极参加线上线下文学讲座
从不同学者的视角中汲取知识养分
“当学者将历史文化
与西安这座古老城市的点滴相融时
我似乎都能在西安的一砖一瓦中
寻找到古代文学作品中的影子”
鲜活立体的历史感知
仿佛让他在平行世界与古人
实现了一场场跨越千年的对话
知行合一:在传承中点亮文明薪火

杨子涵不仅书法技艺超人
学习也是出类拔萃
成绩排名在班级中连年位列第一
连续获得学校奖学金
大学四年间,35门课程成绩在90分以上
11门课程高达95分以上
同班同学刘海洋评价道
“杨子涵是我们班的尖子生
在课程难度较大的古代汉语科目中
依然连续两学期取得99分的好成绩
我们有任何学习上的困难会找他帮助
他都能一一耐心解答”

在校期间
杨子涵积极投身课题研究项目
如“中国传统母教文化的现代转化与传承”
“中国古代文学版图形态与演变展示装置”等
他始终秉持着精益求精的态度
走进乡野、走进群众、走进历史
不断打磨研究细节
持续拓宽自身的文化认知与思维边界
推动一个个项目高质量完成

杨子涵凭借在学业、社团
以及各项活动中的卓越表现
收获了赛事及荣誉称号证书共20余项
“三好学生”“先进个人”
“优秀共青团员”“优秀学生干部”......
这一系列沉甸甸的荣誉
无疑是对他综合实力的高度认可
也生动诠释了他在培华育人理念之下
的全面发展与卓越成就
“子涵若璞玉浑金,外显温润而内蕴光华。他不仅书法精湛,而且文学功底深厚,对中国传统文化有发自内心的热爱,尤其是古代文学,悟性极好,是难得的可造之材。遇事机变而不泥古,既有传统文人的儒雅气质,又有现代学子的开阔思维,诚所谓‘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者也。”
——中文系主任 张萍教授
在这个培华青年身上
看见古老的诗书礼乐正以年轻的姿态生长
这或许就是教育最美的模样——
每个灵魂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星空
西安培华学院将继续
秉持全面发展的卓越育人理念
凭借丰富多元的学术资源
精彩纷呈的实践平台
以及浓厚的文化氛围
让学子都能在这片教育的沃土上
成长为最好的自己
书写属于自己的辉煌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