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本质上是人的创造性活动,人才资源是创新活动中最为活跃、最为积极的因素。当今世界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谁能培养和吸引更多优秀人才,谁就能在竞争中占据优势。
“国家科技创新力的根本源泉在于人”,“我国要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归根结底要靠高水平创新人才”……人才,始终是习近平总书记心中的“第一资源”。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把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创新驱动发展三大战略放在一起集中论述、系统部署,提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要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在今年全国政协民盟民进教育界联组会上,总书记进一步强调,“必须深刻把握中国式现代化对教育、科技、人才的需求,强化教育对科技和人才的支撑作用,进一步形成人才辈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生动局面”。
面向未来,进一步构筑人才竞争优势,着力点在哪里?在《求是》杂志新近刊发的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朝着建成科技强国的宏伟目标奋勇前进》中,总书记指出,要深化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完善科教协同育人机制,加快培养造就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创新型人才队伍。针对当前我国人才培养与科技创新供需不匹配的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的问题,要坚持以科技创新需求为牵引,优化高等学校学科设置,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切实提高人才自主培养水平和质量。国家战略人才力量是攻克“卡脖子”技术难题的中坚力量,要把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作为重中之重,着力培养造就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着力培养造就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青年人才是科技创新活力之所在,要突出加强青年科技人才培养,促使更多青年拔尖人才脱颖而出。
创新文化是涵养创新创造的活力源泉,人才成长和发展,离不开创新文化土壤的滋养。新时代以来,我们党坚持培育创新文化,努力“让每一个有创新梦想的人都能专注创新,让每一份创新活力都能充分迸发”。面向未来,要持续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社会氛围,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激励广大科研人员志存高远、爱国奉献、矢志创新;加强科研诚信和作风学风建设,推动形成风清气正的科研生态。
(编辑:尹霞 陈亦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