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曾业
“公司订单排到了2026年,必须尽快调试好生产线上的新设备。”日前,宜宾市结对帮扶巴中市恩阳区工作队(下称“宜恩工作队”)的队员赵帝,又一次急匆匆地赶到宜宾恩阳电子信息产业园,给巴中市绿米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当起了“义务监工”。
这条尚未全部投运的生产线,位于四川省巴中市宜宾恩阳电子信息产业园内——这是一个占地64亩的“园中园”,已入驻的5家企业全部来自宜宾产业链溢出,既有智能穿戴设备的锂电池供货企业,也有生产精密电子结构件的配套企业,还有柔性屏幕研发生产企业。

宜宾恩阳电子信息产业园入口。曾业 摄
在这里,一条由“宜宾—恩阳”共同锻造的电子信息产业链正加速成型。“既招引企业,也构建生态。”宜恩工作队领队邱俊辉介绍,他们正在努力推动恩阳与宜宾产业园区“双向奔赴”,通过生态聚合推动产业发展,为两地产业链协同发展积累经验。
“一条心”的精准落子
2023年12月,应宜恩工作队招商引资组、产业发展组邀请,宜宾宝升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的高管刘俊到恩阳考察,恩阳抛出的“橄榄枝”让他心动:“恩阳跑团”全程代办手续,招工由社区干部包干。更关键的是,恩阳机场毗邻他看中的那块地。

宜宾、恩阳联合招商组在深圳汇合。(受访者供图)
宜恩工作队拿出的全套要素保障方案,让刘俊更心动。通过前期努力,宜恩工作队争取到了恩阳区政府一系列政策支持。例如,政府投资建厂房,前三年免租,企业入驻后可获得物流补贴。不仅如此,宜恩工作队还创新性提出“研发成果转化收益分成”机制——企业高管在多地考察并经过集体研判后,横下一条心:就选恩阳!
这种合作模式的突破,源于两地产业阶段的精准互补。
作为“动力电池之都”,宜宾市的新能源产业发展迅猛,但随着产业集群不断壮大,拓展发展空间也被摆上政府议事日程。与此同时,作为四川省最年轻的行政区,拥有1.2万亩工业储备用地的恩阳,恰好需要引进并发展新能源产业。2023年11月,宜宾市与巴中市签订《共建长江上游绿色智慧能源走廊战略合作协议》,确立“宜宾研发+恩阳制造”协作框架。
有了政策支持,宜恩工作队随即通过“园中园”模式,与恩阳区共建宜宾恩阳电子信息产业园,承接宜宾新能源产业溢出,锚定到2027年将园区建成产值达30亿元的目标。
“落子”恩阳的绿米新能源,母公司便是宜宾宝升电子。这家企业专业从事动力锂离子电池研发、生产、销售,订单稳定。宜恩工作队积极牵线搭桥,全程跟踪服务,最终促成恩阳电子信息产业动力电池生产领域实现“从无到有”的历史性跨越。

在恩阳生产的动力电池产品。曾业 摄
围绕绿米新能源这个“链主”企业,宜宾恩阳电子信息产业园在东侧布局精密结构件项目,西侧布局柔性屏幕生产基地,北侧则规划有工业级共享实验室。这种“葡萄串”式布局,使园区内企业、科研单位的采购半径缩短至500米,仅物流成本每年节省超2000万元。
“一群人”的双向奔赴
“有学生,有教师,也有实训室,就是没钱买教学设备。”恩阳职教中心实训处主任熊国位,此前一直在想办法争取实训设备的采购资金,但收效甚微。2025年初,宜恩工作队的队员赵帝、颜成主动找上门调研,熊国位将一肚子苦水倒了出来。
“放心,我们去帮忙争取帮扶资金。”赵帝在请示宜恩工作队领导后,当天便给熊国位给出答复。自此,宜恩工作队创立“政企校研”协同模式,帮助恩阳建设产教融合实训基地的工作,全面拉开。

恩阳党政干部赴宜宾考察学校新兴产业。(受访者供图)
“职业技术学校与政府、企业、科研院所共建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可以将职业技能教育的课堂直接开设到产业一线。”多次在企业、学校、政府部门之间奔走后,赵帝调研发现,宜宾产教融合的成功经验,完全可以在恩阳区复制推广。“定向培养的技术工人,可以让学员实现‘入企即上岗’,同时也能为企业节省新员工培训成本。”
通过宜恩工作队牵线搭桥,宜宾选派了9名优秀教师赴恩阳支教,覆盖职业中学关键学科,并组织两地教师联合教研。

宜宾教师赴恩阳开展托底帮扶支教工作。(受访者供图)
在此基础上,宜恩工作队又整合宜宾大学城资源,积极对接西南大学宜宾研究院、四川轻化工大学等高校,为恩阳提供职教课程设计优化支持。今年以来,宜恩工作队一直在推动宜宾恩阳电子信息产业园建立“订单式培养”机制,开拓技术人才“定向输送”新模式。目前,宜恩工作队还在探索更多可能。例如,依托宜宾“人才飞地”,让恩阳的技术人员参与宜宾的产业攻关项目,研发成果两地共享。
宜宾、恩阳两地人才的双向奔赴,在医疗系统也有鲜活案例。
2024年4月,巴中市恩阳区第一批医务人员赴宜宾市第二人民医院进修,9人学成返岗。此次选派的进修人员以年轻人为主,涉及心血管内科、神经介入、中医内科、呼吸内科等多个专业,有效破解了恩阳医疗系统学科带头人后劲力不足、人才梯队系统性不够等问题。此后,这一进修模式被延续下来。

恩阳青年骨干人才到宜宾大学城充电提能。(受访者供图)
“组团式”帮扶,是宜恩工作队的重点工作之一。
“我们要帮恩阳培育一支‘带不走’的人才队伍。”宜恩工作队领队邱俊辉介绍,2024年,恩阳区共计4批次138名干部人才赴宜宾学习交流,宜恩工作队队员累计与恩阳区35名干部结成帮带“对子”,并开展专题培训20次,覆盖专技人员、干部人才700余名。

恩阳干部到宜宾接受研修培训。(受访者供图)
“一盘棋”的协同进化
依托宜宾的“一蓝一绿”产业布局,恩阳正规划建设新型储能产业园,研发钠离子电池、光伏逆变器等前沿产品,大胆探索“研发在宜宾、转化在恩阳”的新模式。
“一蓝一绿”,即数字经济新蓝海、绿色新能源,都是近年来新兴的产业“新赛道”。
对于恩阳来说,宜宾不仅具有产业集群发展的先发优势,还有众多新能源产业溢出资源,这些都是建链强链补链的“财富”。
“在招商引资方面,我们为恩阳提供了不少支持。”宜恩工作队招商引资组组长彭燕飞介绍,今年以来,他们借力宜宾的智能终端和电子信息等产业资源优势,协同巴中和恩阳市区两级共赴深圳、青岛、济南、成都等地开展招引工作,取得不错成效。与此同时,也在努力推动两地的电子信息、食品饮料、农旅融合等产业联动。

宜恩工作队为企业家介绍恩阳投资环境。(受访者供图)
恩阳的产业布局蓝图,正在从“纸上”落到“地上”。
以宜宾恩阳电子信息产业园为中心,向北,规划中的500亩新型储能产业园初具雏形,将吸引钠离子电池、光储逆变器等12个前沿项目;向南,巴中临港经济区近在咫尺,这里正在规划建设“空铁水公”多式联运枢纽,为“恩阳造”产品出川入海创造条件。
在四川省“五区共兴”的战略背景下,川南经济区内的宜宾,与川东北经济区内的巴中恩阳,正在通过“一盘棋”的协同进化,高水平推动产业协同共兴。
共识,在高频的互动交流中得到凝聚。
2024年,恩阳区委、区政府主要负责人与宜宾各方互动11次,高效链接两地22家国有企业、8个产业园区,推动两地在经济、社会、人文等领域深度互动、协同合作、资源共享,基本实现优势互补、合作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