纷纭的世界,独守一份宁静与美好。人生无常,聚散随缘。经历的都是修炼;暮回首,一切使我们清醒。保持一颗平常心,读有趣的禅诗才能领悟到生活的真谛......
过香积寺
【唐】王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王维年纪轻轻,却精通音律,文采过人。对于王维而言,舍得之间,透视的人生的厚度,显露的智者的风采。王维,绝对是人间奇才。
观书有感
宋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宋朱熹的一首禅诗,心情有点郁闷被人背刺,曾经真诚与人相处,也曾在其们危难之时帮助过,今天读的观书有感悟到了点滴,有些人有些事是昙花一见,记得美就好其余不雅埋汰忘记,何必怒放长久人生小满就好。缘分尽了便是新源头新活水,也罢不纠结不后悔就是修行路上的一个劫,随风而去了。调整好心情管理好自己的情绪,在秋天来临之际,安之若素且行且珍惜。
《禅诗》
唐·龙牙禅师
朝看花开满树红,暮看花落树还空,
若将花比人间事,花与人间事一同。
早上的时候,你去看花,那花开的满树都是,灿烂夺目。晚上的时候你再去看花,那花却已萎谢零落,只剩下一棵空洞洞的树。假如我们用花来比拟人生,花朵朝开暮谢是无常,人生有起有落也是无常。
心得:花有花开花落,人生有起有落。世界上本就没有一成不变的东西,但我们无需畏惧改变。正因为人生无常,人生才有了变化,生活才有了“奔头”。愿你我都能心怀坦荡,无所畏惧,把握住当下的每一分钟。
如果四季是一首诗,那么平仄律动、悲喜交加才是生活真滋味,人世间得失无常,聚散随缘。经历的,都是修炼。
《颂平常心是道》
宋·无门慧开禅师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
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这是出自于宋代高僧无门慧开之手的流传千年的禅诗。
诗的前两句“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意思是说,春天是百花齐放的季节,秋天是明月当空的季节,夏天则是凉风袭人的季节,而冬天是雪花飞舞的季节。只这两句,无门慧开便把一年四季中最美好的意象结合在了一起,给人以美的享受。
再看诗的后两句“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它的意思是说,在一年四季中,如果你没有无关紧要的事在心头,那么自然四季都是人间的好时节。无门慧开之所有这么说,其中一个原因便是,时节的好坏,与大自然中的四季无关,而是与欣赏四季的人有关。人的心情不好,再美的景色也只会变得凄凉。
《赠别君素上人》
唐 刘禹锡
穷巷唯秋草,高僧独扣门。
相欢如旧识,问法到无言。
水为风生浪,珠非尘可昏。
悟来皆是道,此别不销魂。
刘禹锡(772~842),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自言系出中山(治今河北定县)。贞元间擢进士第,登博学宏辞科,授监察御史。
“来去皆是道,此别不销魂” ,末二句抒发他们同在佛界、永不分离的超迈情怀。唐代高僧大珠慧海禅师在《顿悟入道要门论》 云: “心无起灭,对境寂然,一切时中毕竟空寂,即是常不离佛。”在那寂然虚空的佛境中,无物无我,无生无死,又何有来去之别呢?
来即是去,去即是来,只要心不离佛,他们便时时在一起,又何须为分别而悲戚伤神呢?世人最难受的是离别,正所谓“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而在悟道人心中,离别却是这般洒脱轻松,难怪宋黄彻赞叹道:“梦得云:‘来去皆是道,此别不销魂。’东坡云:‘古今正自同,岁月何必书?’此等语皆通彻无碍,释氏所谓具眼也。”
望牛头寺
唐 杜甫
牛头见鹤林,梯迳绕幽深。
春色浮山外,天河宿殿阴。
传灯无白日,布地有黄金。
休作狂歌老,回看不住心。
杜甫是个“奉官守儒”的儒生,但也深受佛教思想影响,写过不少即兴而发、不事雕琢的禅诗,《望牛头寺》就是其中之一。
《望牛头寺》是唐代现实主义诗人杜甫所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诗的前四句写牛头山的景象和禅师的佛法精深;后四句感叹佛法慈悲,同时抒发自己修禅的决心。
杜甫并不懂佛,但他也没有故作高深。有人说,杜甫从佛法中收获很多,这是不对的。最后一句,当是自嘲和无限遗憾。真有佛心,是不可能有前几句的壮观的。
但又不能说这首诗“牛头蛇尾”,它是统一的。那仿佛在说,或许,我应该放弃,或许。
巧的是,李白也不懂道。
《北青萝》
唐·李商隐
残阳西入崦,茅屋访孤僧。
落叶人何在,寒云路几层。
独敲初夜磬,闲倚一枝藤。
世界微尘里,吾宁爱与憎 。
这首诗其实是探访僧人所作,所以说最后的这一联是自己心中所悟得的佛//教之理。极其精辟的一句,读完却有荡荡之浩然,万千之豁达。也让我再次认识了李商隐,其对世间的理解与感悟,那“勇”“独”“清”是希望也是态度。
“世界微尘里,吾宁爱与憎。”与佛家千大千世界相比,世界的一切不都在微尘之中,“我”又何必执着于人世间的更为微小的爱与憎呢?
这是唐代诗人李商隐的一首禅意诗《北青萝》,这是一座山名,位于河南省济源市王屋山中。这是诗人第三次科举失败之后,听说王屋山中有一位得道的高僧,于是前来寻仙问道,以解心中之愁绪。我们只不过是三千大千世界中的一颗微尘罢了。所谓的爱与憎,又有什么意义呢?唯有放下执念,一切随缘,方可得大自在。
大千世界全在微尘之中,人也不过像一粒微尘,转眼之间一切成空,又何必纠结于爱还是恨呢?爱该爱的,恨该恨的,坦然去面对得失,人生才能活得更自在。
《剥》
宋.如璧
剥剥剥,里面有虫外面啄。
多少茫茫瞌睡人,顶后一锥犹未觉。
若不觉,更听山僧剥剥剥。
这首禅诗本是没有名字的,是一则偈语,名字是后人加上去的,目前被收录在《五灯会元》一书中。从诗的结构上来看,它更像是一首不受章法限制的打油诗。
全诗以拟声词开篇,一连3个“剥“字令人眼前一亮,一开篇就充满着节奏感。第二句写啄木鸟捉虫,它有一个硬硬的长嘴,能通过敲击树干发出的声音判断有没有虫子,一旦确定有虫子它便开始锲而不舍地啄虫。显然这两句是一语双关,啄木鸟指的就是度人开悟的得道高僧,而有虫的树干则是指那些心中有仍有种种迷惑的未开悟者。
纵观这首诗,通篇都是大白话,但却有趣更有禅意,令人印象深刻。虽然它讲的是禅,但诗中的哲理却能用于我们的学习和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做任何事都不是一蹴而就、立竿见影的,成事者需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更要找到合适的方法。一旦方向对了,就要像啄木鸟一样坚定地执行下去,只有这样循序渐进,才能到达理想的彼岸。
道川禅师
南宋
旧竹生新笋,新花长旧枝。
雨催行客到,风送片帆归。
竹密不妨流水过,山高岂碍白云飞。
这首偈语中,没有一个字提到禅,却句句都是禅意。道川禅师善用比喻,而且是隐喻,通篇只出现用来做比喻的景物,被喻的内容则只字不提。竹林密,山峰高,比喻一切世间万法纷繁芜杂,遍满虚空;水的无形,云的无主,比喻的是我们的清净自性。无论世间的一切事物,多么地万象纷呈,多么地忙碌不堪,多么地壅塞不通;我们的自性依然从容,无形无住,不会被任何事物所阻碍。
坐亦禅,行亦禅,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心自在,烦恼去,春来花自青,秋至叶飘零。
禅,不在于形式,而在于内心。无论是坐着还是行走,都能从中体悟到人生的真谛。花开花落,叶绿叶黄,都是自然规律,我们只需顺应自然,保持一颗平常心,就能活得自在洒脱。
生活本不苦,苦的是我们欲望过多,人心本无累,累的是放不下的太多。坐亦禅,行亦禅,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春来花自青,秋至叶飘零,无穷般若心自在。如果总是用失衡的思维看待,羡慕,仰视那些不属于自己的好事物。你将获得的是,永无休止的烦恼和忧愁。如果放宽心态,你就万事从容。
智孜禅师
四皓
忠义合时难,云林共掩关。因秦生白发,为汉出青山。
不顾金章贵,常披鹤氅还。如今圣明代,高躅更难攀。
智孜(生卒年不详)禅师:北宋诗僧。福建长汀人。号禅鉴。
这是一首咏古述怀诗。
相传秦末汉初,有四位隐士因不满秦朝暴政,隐居陕西商山,四人皆须眉鬓白,史称商山四皓。汉时因受汉高祖邀请辅佐太子而出山。故本诗的首联叙述了四皓隐居的原因。颔联与颈联写四皓的高尚节操:他们为秦政中挣扎的百姓忧白了头,为了替百废待兴的汉朝出力而出山。他们不为权贵利禄动心,始终以身披鹤氅的方式保持着高士的节操。乱世出英雄,如今天下歌舞升平,高士在哪里,高士的精神又在哪里?!
一个心怀慈悲的衲子,通过对高士的吟诵,表现了对社会、苍生的忧心,实在是难能可贵。下面再看一首明代僧人明秀的读史咏怀诗,诗中的谢翱为曾从文天祥抗元的宋末志士:“南奔北走家何在,七里滩前许剑来。涯海夜寒惟月上,冬青树老又花开。侧身天地聊曦发,怅望江山独把杯。一掬当年知己泪,秋风洒尽下西台。”
无名尼
悟道诗
尽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遍陇头云。
归来笑拈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
无名尼:南宋尼,生平事迹不详。
此诗出自宋代罗大经《鹤林玉露》,是一首生动传神的谈道诗。
首二句写求道,以“尽日”寻春言历时之久,以芒鞋“踏遍”言行程之远,可谓寻春寻得山穷水尽;尾二句写悟道,生机忽现,柳暗花明,一个“笑”字与一个“已”字,表现了诗人寻春之所得,寻道之所获。那枝上清香的梅花,就告诉人们春就在你的身边,道就在你的眼前。全诗生动活泼,情趣盎然,怪不得百世流芳,千秋传颂。
史上最清醒的半句禅诗,29个半字,妙意禅机,参透世事:
自古人生最忌满,半贫半富半自安,
半命半天半机遇,半取半舍半行善,
半聋半哑半糊涂,半智半愚半圣贤,
半人半我半自在,半醒半醉半神仙,
半亲半爱半苦乐,半俗半禅半随缘,
人生一半在于我,另外一半听自然。